歡迎訂閱 美食愛分享 新聞推播。

請點選「訂閱」後,再點擊「允許」即可完成網頁新聞推播訂閱!

分享

要不是為了孩子,我早就離婚了!這句話很傷...

家之於我的發小李靜而言,是由無數個父母爭吵的瑣碎日常,奶奶日複一日的長籲短歎,以及玻璃罩一樣窒息的空間組成的。在那裡,她甚少有喘息的片刻。

作為她的鄰居,我時常能聽到摻雜著怒吼聲,尖叫聲,時斷時續哭泣聲的高分貝從刷著藍色油漆的斑駁大門中傳來,末了,還有眉頭緊鎖的李靜。

李靜說從她記事開始,父母隔三差五就會上演吵架大戲。父親聲嘶力竭的吼叫聲總能刺耳地穿透她的耳膜,而母親亦是。每次吵架的結尾,總是父親奪門而出,母親頹然地在一地的狼藉中,悶不吭聲。

而爭吵過後母親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:

“要不是為了你,我早就離婚了。

那個常年灌注著冰冷氣息的家,脾氣暴戾的父親,軟弱沒主見的母親,自卑敏感的種子,早早在李靜身體裡發了芽。她走路習慣性低頭,終日活在一輪又一輪的忐忑和神經高度緊繃的壓抑裡。

等到迎來人生轉折點的高三階段,家裡依然一地雞毛雞飛狗跳。有一回,父親和母親再次因為一件瑣事大打出手,備受高考壓力的李靜再也坐不住,她大聲質問自己的父母:

“你們為什麼不離婚?為什麼!

母親給出了她聽了無數遍已經厭惡至極的理由“我們不離婚還不是為了你”。末了又加上一句:

“為了讓你有一個完整的家”。



完整的家?後來李靜告訴我,她每每回想起母親的這段說辭,就覺得很憤怒。

一句“我是為了你”,就把自己架到奉獻製高點上,在孩子常年累月經受你們製造情緒垃圾的同時,還要令她對你們有所虧欠而倍感壓力——你做出了犧牲,為了保全一個家。

聽起來飽含奉獻意味,可是內部已經七零八落,你卻還要將孩子困於這一片沼澤中翻身不得。這難道不是一種自私嗎?

在國人固有的觀念裡,殘缺的家庭會給孩子帶來很大的傷害,事實上,各種研究數據表明,父母離婚後對孩子的成長影響並非是“離婚”本身造成,而更可能是生活環境變化或者經濟條件下降問題。

如果一段分崩離析的婚姻,已經沒有愛的流動,隻充斥著怨恨,爭吵,壓力,維持下去隻會給孩子造成更大的傷害——

成長的道路上,他們會變得質疑自己,自卑情結揮之不去。與此同時這些不斷上演的暴力情節,會成為孩子的夢魘。而修複夢魘的過程,亦需要漫長的時間。

事實上這樣的婚姻和妥善安排好自己和對方的生活,然後和平分開比起來,前者給孩子製造的創傷缺口反而更大。

—2—

原生家庭影響孩子的人格形成,支離破碎的婚姻也會影響孩子日後的感情觀。



在混亂和充滿衝突的家庭環境中長大的李靜,由於感受不到被愛,也因為父母如履薄冰的婚姻關係,令她對親密關係產生了恐懼感,同時安全感也極度匱乏。

當她開展一段戀情時,會不由自主變得敏感多疑,父母頻繁爭執的畫面已經成了深刻的存在,那些回憶不斷撞擊著她。

這迫使她頻繁查對方的手機,男朋友的日常都要對自己報備,而且對方一句有意無意的話都能令她陷入反複無常的情緒中,進而懷疑對方的行為動機。

恐懼和安全感的缺失,使她千方百計在控製對方的同時,也在不斷扮演著索取者的角色,最終兩人的感情只能不了了之。

這樣的悲劇其實是可以避免的,至少父母在妥善處理好自己的婚姻問題時,能把對孩子的傷害降至最低。

不愛了,及時的分開,才是最好的選擇。

—3—

奇葩說有一期是討論單親媽媽的話題,其中一位辯手談到自己的家庭,她說她小時候經常遭到的一個質問,是單身家庭的孩子性格會不會有缺陷。

她發現自己性格上的缺陷,不是因為媽媽獨自把她撫養長大所帶給她的,而是和爸爸硬湊著過日子那幾年留下的。



當她在外面摔傷,滿身泥點回到家的時候,父母根本看不見。他們終日忙於想著如何才能吵架贏過對方而無暇顧及她的存在,大大削弱了她的存在感。

直到母親終於想通決定和父親離婚,她才覺得自己的生活重新走上了正軌。

她說她想感謝媽媽在這種巨大壓力的壓迫下,依然對婚姻做出了止損的選擇。令她得以在一個備受嗬護的環境裡成長,而不用再面對永遠板著臉的爸爸,以及活在硝煙彌漫的爭執中。

她說媽媽教會了她不將就不妥協,直面生活中的困難,教會了她勇敢為自己的人生做出選擇,直到今天,她對婚姻依然懷有憧憬和期待。

這一切都要感謝媽媽當初做的那個決定——離婚。

所以說為了孩子維系一段婚姻,真的不見得是一個對的選擇,不健全的家庭,才是摧毀孩子生活的根源所在。

心理學家武誌紅說過這麼一段話:

“你的兒女不是你的兒女,他們是生命對自身渴望所產生的兒女。他們經由你出生。但不是從你而來,雖然在你身邊,卻不屬於你。

你可以給他們你的愛,而不是你的思想,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。你要向他們學習,而不是使他們像你。因為生命不會後退,也不會在昨日流返。”

作為一個成年人,勇敢承擔自己的選擇,而不是把孩子變成掩蓋你不敢擔當的藉口。

不要拿婚姻和孩子捆綁起來,他們不是你的附屬品,而是獨立的個體。

你應該區分好什麼是自己的課題,以及什麼是孩子的課題。做到課題分離後,進而去做出選擇。

你可以愛孩子,但這一切的前提是,我願意為你做一些事,但我的出發點是自己,而不是為了你。

 

{DM_AfterContent}
Reference:健康生活
  • TAG:

精選好文

{DM_BeforeComment}

推薦文章